第17期
县“五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11月2日
【典型推介】
县公安局探索建立交所融合警务机制
县公安局积极探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交通和治安管理“交所合一”警务工作模式。今年以来,共开展道路交通巡逻260余次,处置各类交通事故63起,进行交通劝导200余次,查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464起,宣传交通安全928次,发现整改公路交通隐患33起,警务效能和百姓的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高位谋划,积极推动警务新模式。为有效破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题,先后下发了《全南县公安局关于“交所融合”“所队合一”警务改革实施方案》《全县农村派出所实行综合管理服务站工作模式的意见》《全南县公安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成立了以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为组长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把有效完善好“交所融合”根据责任分工落实到各项具体措施中,要求政工、交管、警保、治安等相关警种部门谋思路提想法出点子,在人员、经费、装备上全力倾斜南迳派出所,全力保障“交所融合”改革。
二、完善机制,促公安工作“蓝白融合”。一是从执法办案权限上进行整合,授予派出所警力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办案权限,派出所民警也可以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道路交通执法中一并开展治安防范工作,交管民警也可以变原来交管民警和派出所民警“单一执法”为“综合执法”,实现“一警多职、一警多责、一警多能”。二是实行所长负责制,由所长负总责,新建“融合”日常管理制度,对日常管理制度和工作台帐等进行了整合更新,出台“融合”业务奖惩办法,实现制度一体化、考评一体化,民警在岗位执勤上实现连体联动。
三、强化保障,助推“交所融合”走深走实。一是率先对南迳派出所办公用房进行了整合,实现集中办公,统一使用接待区、办案区、会议室、警用装备库、食堂、浴室、值班室等硬件施舍,警用车辆也实行统一调配;二是将原派出所户籍业务和交警中队车管业务窗口进行了合并,统一设置为“综合服务窗口”,配齐了办证设备,统一受理户籍业务和交管业务,实行“一窗办理”,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三是我局对整合后的南迳派出所全体民辅警进行了业务交叉培训,针对警种间业务不熟练、不会用等问题,围绕日常接处警、警情先期处置、纠纷调解、事故处理等业务工作,我局抽调法制、森林、交警业务能手,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辅导、跟班学习等方式,为派出所民辅警进行“加油”“充电”,熟悉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和系统操作,不断提升民警、辅警公安业务水平,推进业务的融合。
城厢镇推行“五项机制”提升政府效能
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推动全镇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城厢镇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全面推行“五项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一是推行“每周例会”机制。每周一召开班子碰头会及村级工作例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对上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对本周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召开工作例会,既统一了思想、传导了压力,又指出了重点、明确了措施,切实增强了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全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效推进。
二是推行“工作清单”机制。各班子成员根据上级要求,对阶段性重点工作进行完善分析、周密梳理,将工作任务清单化,做到有计划、有保障措施、有完成时限等,并细化到岗、落实到人。镇村干部对照工作清单,按照时间节点推进落实,让工作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统一,责任更加明确,工作更加有效,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三是推行“学习交流”机制。利用晚上时间,由一名班子成员组织若干名机关干部参加,结合负责工作及成长经历,通过座谈交流的形式,谈业务、谈经验、谈想法,通过彼此学习、相互监督,达到找出差距、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学习交流,提高了干部理论水平,夯实了业务知识,为打造学习服务型机关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此项制度的实施,畅通了与机关干部沟通的渠道、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
四是推行“宣传激励”机制。为提高机关干部的写作能力,加强干部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制定完善了宣传报道工作考核奖励工作方案,激励干部多写多投,不断拓展思路,弘扬城厢文化,讲好城厢故事,传播城厢声音,展示城厢形象。奖励方案实施以来,干部职工的投稿数量明显增加,稿件质量不断提高,全镇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得到提升。
五是推行“周五汇报”机制。每周五召开班子成员、驻村组长工作汇报会,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渠道。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总结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与步骤。对重点难点问题,集体商讨并作出解决方案。通过实行“周五汇报”机制,进一步掌握工作落实情况,明确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
县城管局构建“城管+社区”体系共建美好家园
县城管局紧扣“五型政府”建设要求,持续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模式,通过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强基础,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实行 “四个一”制度,即“一个领导班子成员、带一个执法队伍、进一个社区、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定期到社区开展工作,与城市社区共同沟通、研究和部署社区管理工作,确定工作重点、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共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二、强引领,发挥党建效应。持续以“党建+”为驱动,推进与社区结对共建,落实好“六个一”要求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组织党员到文化广场开展“文明城市共创建 垃圾分类我先行”宣传活动,到含江路建材巷开展创建模范机关“城管进社区、美化社区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展防溺水巡逻和安全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党建引领效应,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切实做好县城区绿化修剪、管养,亮化设施巡查、检修等工作。今年以来共修剪树木18716棵,修剪绿篱22.7万平方米,种植万寿菊、长春花等草花约86.3万株。开展了以清理卫生死角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工作,今年以来共清理卫生死角80处。开展了城区市容秩序集中整治行动,今年以来共取缔流动摊点1003处,规范店铺出店经营943处。
三、强联动,发动全员参与。建立“城管+社区+网格单位”管理模式,动员各社区、全县各单位网格力量,全方位、全覆盖的参与到社区管理工作中来。通过实行县领导、城市管理员、网格巡查员“三位一体”的网格巡查监督机制,以及城管、交管、联防等执法管理部门联动处置机制,与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有序衔接,随时接受指挥调度迅速处置,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反映第一时间解决,实现网格管理高效率、常态化。
四、强宣传,营造氛围浓厚。采取以社区工作室为主,居委会议室、小区广场空地为辅的阵地开展宣传,注重将宣传、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面对面”法律法规解答等各类活动,多方位的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门前三包、共建共管等内容,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对城管了解,提升了群众城市管理意识,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