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南县2022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的报告
2022年,全南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对标河湖长制工作要求,狠抓河湖管理与保护,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动,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把河湖长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总河湖长、副总河湖长通过召开总河湖长会议、签发河湖长令、巡河督导等方式履职尽责,统筹推进河湖保护与管理。2022年以来召开总河长会议1次、工作调度会2次、实地调研督导5次、签发总河长令2份。全县共设立县级河长7名、乡镇河长27名、村级河长86名,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长制工作网络,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河长履职。严格按照《江西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全南县河长制湖长制县级会议制度等七项制度(修订)的通知》文件要求抓好工作落实,真正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转变,化“河长制”为“河长治”。截至目前我县县级河长共巡河41次,乡级河长巡河293次,村级河长巡河3612次。三是强化工作落实。出台实施了《全南县关于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的实施意见》《2022年全南县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工作要点及考核方案》《全南县2022年“清河行动”工作方案》《河湖长制履职评价及述职规定(试行)》等政策文件,将河湖长制考核纳入县高质量发展考核,把河湖长制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内容,全面抓严抓实河湖长制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一票否决”、约谈问责、终身追究的“责任链条”,强化工作落实。
(二)坚持问题导向,管护成效彰显。一是持续推进“清河行动”。持续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以“清洁河流水质、清除河道违建、清理违法行为”为重点的“清河行动”,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2022年共摸排上报6类20个问题,已于8月底全面完成整改,有效提升了水环境质量;全面摸清和清理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突出问题,以铁腕、零容忍的态度,集中力量实施整治,2022年以来共计清理河湖“四乱”问题5个,确保了河湖水域整洁;紧紧围绕河道非法采砂工作,开展了以突击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全面执法行动,今年来,开展执法巡查87次,出动人员264人次,车辆101台次,下达责令改正行为通知书12份,立案查处非法采砂案件3起,共计罚款25.62万元,确保了水事秩序平稳和河湖健康。二是持续强化“河湖长+”协作机制,根据日常掌握情况,县河长办多次联合县检察院、县公安局有针对性的开展巡河及召开专题会议,解决水生态突出问题,形成保护水生态工作合力,推动“河湖长+”协作机制落地落实。2022年以来,共办理有关涉河问题相关公益诉讼案件7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书7份,联合推动非法采砂造成的河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启动了非法采砂河滩地原位生态修复工程。三是持续加强水环境治理。我县总投资6459.85万元,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4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合计3736吨/天,为确保强化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我县印发了《全南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全南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具体要求》,督促各乡(镇)严格按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具体要求进行维护,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同时,专门组建了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专班,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常态化监测;县域内全面实施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市场化服务,每年安排农村环境长效管护资金1920万元,聘请北控城市环境服务集团公司对公厕、污水处理设施等进行维护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全面保证生活污水处理排放;由县生态环境局牵头对全县9个乡镇设置了11个水质监测断面,并印发了《全南县乡镇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工作方案(试行)》,每月对乡(镇)出境断面进行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至各乡(镇),进一步加强县域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压实了乡(镇)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四是持续打击非法捕捞活动。为进一步维护河湖水环境健康,深入推进“涉水领域全面执法”,遏制非法捕鱼行为,我县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张贴禁渔期通告等形式广泛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宣传。印发“禁渔期通告”1600余份;印发禁止“电、毒、炸鱼”通告2000余份;张贴“关于规范全南县天然河湖水域垂钓管理办法通告”1000余份,形成了较好的渔业资源保护宣传氛围。2022年以来开展渔业专项巡查执法25次、出动150人次,拆除弥天大网3张、销毁其他违禁渔具130多件、立案处罚6起非法捕捞违法行为。联合公安、检察院、县电视台、蓝天救援队等相关部门30多人实施“清河行动”1次,全面清理了县城桃江流域段15公里内河道里的违法网具13张、地笼50多个,查扣违法船只2艘、竹排3艘。通过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了破坏水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力的保护了桃江流域渔业资源。五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补齐基础短板弱项,强化水源保障,2022年投资约1332万元,施了全南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一期),建成污水管网约7.2公里,改造37个错接混接点;投资约333万元,建设了陂头镇圩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新建圩镇生活污水日处理300m³/d处理站一座,建设污水管网3.98公里,改造禾头围、老圩上等约43处雨污水混接、错接点;项目总投资3624.87万元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二、三期)已于11月开工建设,项目计划建设污水管网19公里。有序推进了管网错接混接漏接改造,加强了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提升了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推进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效提升,河道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三)坚持创新思维,打造幸福河湖。一是积极谋划幸福河湖建设。根据省市工作部署,积极谋划符合县情实际的幸福河湖建设工作,确定了龙源坝镇雅溪河幸福河湖试点建设工作,并选定了省水科院为我县幸福河湖建设规划的编制单位,于9月底编制完成了雅溪河幸福河湖建设规划,并于9月29日由县级总河湖长审定印发,目前,幸福河湖规划中的坪山村内古潭、下围组和塘背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二是扎实开展河流健康评价。继续深入推进河流健康评价工作,委托了省水科院对我县雅溪河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全面了解河湖健康状况,科学分析河湖问题,为努力打造幸福河湖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健全河流管护机制。我县实施了河湖保洁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作业,将水域、陆地保洁员整合成一支队伍,形成水陆同治良好局面,常态化开展河湖保洁。同时为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经县政府同意印发了《全南县河道垃圾清理考核实施方案》,对乡镇河湖保洁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乡镇,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对其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作出书面检讨,在全县通报批评。2022年以来我县累计清理河道垃圾约1422.7吨,投入船只385次,人力1885次。四是强化河道巡查保护。充分调度好县内桃江生态环境执法机构—全南水政监察大队南迳中队,对县境内109公里桃江进行常态化巡查执法,保护好一江清水;为加快解决跨界河湖治理,我县分别与龙南市、信丰县、广东省始兴县签订了共同推进跨界河长制工作合作协议书,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工作,合力解决跨界河湖管护问题,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2022年共同推动解决了桃江龙头滩电站库区垃圾清理问题;组织县环保局、农业农村局等责任单位常态化对乡(镇)落实河长制工作进行督查检查,全面了解各级河长履职情况,现场查看河道水质情况,同时对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畜禽养殖污染管控、河道保洁等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全面强化乡(镇)河长制工作落实。
(四)坚持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积极开展河湖保护宣传。在第四届“江西省河湖保护活动周”来临之际,3月24日,开展中了以“守护桃江水——河湖长制进校园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宣传片、发放宣传手册、知识讲解、疑问解答等全面宣传了河湖长制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保护河湖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爱河护河行动中来,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深入到县城广场、乡镇开展河湖长制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宣传台、发放宣传资料、回答群众咨询等方式开展,活动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二是深入开展“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县范围内,以“共青团+志愿服务队”的模式牵头组建了全南县“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大队和九支乡镇“河小青”志愿服务支队。全县“河小青”志愿 服务队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每月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并利用“净滩行动”小程序,以 3·22 世界水日、6·5 世界环境日、9·17 世界清洁日等环保领域重大节日为契机,围绕水质监测、垃圾清理、文明劝导、环境整治开展巡河护河活动。一是组织50余名团员学生联合开展“保护母亲河 争当河小青巡河护河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二是结合暑期防溺水工作,组织各乡镇团委积极动员团员青年投入到防溺水宣传中。共计发放防溺水宣传单1000余份、拍摄防溺水宣传创意小视频20余个、反馈防护设施问题50余次、劝返河边各类人员200余人次;三是由团县委、县水利局、县公用市政集团联合开展了“尽情游一‘夏’!不做孤泳者”游泳公益课,组织县内50余名儿童参加。坚持“学”“防”结合的原则,把学游泳与防溺水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游泳技能的同时,加强预防溺水、游泳安全、溺水急救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育。三是高标准创建河长制主题公园。依托桃江与小慕河交界处的天然水生态环境布局,结合现有市民公园生态基础,在园内增设河长制文化长廊、治水名人简介、“河长制”知识宣传栏等设施,全面展示了“河长制”起源、推行背景、组织体系以及我县推行“河长制”相关工作做法等。 建成的主题公园不仅成为了我县宣传“河长制”工作的前沿阵地,也美化了公园环境,让市民在茶余饭后游玩散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水情教育。四是新闻宣传双向发力。县委宣传部统筹指导县融媒体中心积极为市级以上主流媒体供稿,充分利用全南微新闻、全南电视台、大美全南客户端等县属新闻媒体平台,内宣外宣双向发力,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开展河长制宣传报道,宣传河长制工作成效及典型经验。截至目前,内宣、外宣共计刊发河长制主题稿件60篇。对内宣传20条,包括全南微新闻8篇、大美全南11篇、全南电视台1条;对外宣传40条,其中央媒5篇,省媒5篇,市级主流媒体30篇。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全县 980 个村庄实行分类整治、动态管理,推进村容整治,全面实现 25 户以上村庄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 PPP 项目,启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市场化服务项目,在生活垃圾处理服务的基础上,将河道清理、绿化养护、杂草清除、公厕维护、设施管理等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范围,把精细化管理触角延伸至乡村,实现村庄环境管护的常态、长效。
(二)“河湖长+”协作机制落地见效。为深入推进“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协作,形成合力管护河湖水生态环境,县河长办常态化联合县检察院、公安局等相关责任单位开展日常巡河,重点察看河道水质,检查乡镇污水处理站运行与管理,河道日常保洁,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企业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行,河湖“清四乱”问题,电鱼、网鱼等非法捕捞行为,有力推动了“河湖长+”协作机制落地落实。
(三)县域河流水生态保护日益强化。为进一步加强县域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压实乡(镇)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由县环保局牵头对全县9个乡镇设置了11个监测断面,并制定了《全南县乡(镇)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工作方案(试行)》,每月对乡镇出境断面进行监测,各乡(镇)水环境水质指数和水质指数变化率及其排序情况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方面还需有待加强,河流生态执法涉及部门多且力量分散的情况,未形成统一高效的综合执法体系,跨部门跨领域环境监管联合执法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我县地处桃江源头,许多河流较浅,清理河道垃圾只能依靠简单的抄网进行打捞,工作效率较低,资金投入较大,目前所需资金都是由县政府自筹解决,在资金使用上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已建成的水利工程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且没有专项管护资金,导致日常监管有缺位,造成少数工程破坏或毁损严重,工程设施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三是少数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还不够,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创新不足。偏远农村部分群众存在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现象,少数小型种养业没有严格落实环保措施。
四、下一步打算
(一)强化宣传引导。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介,持续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并且对一些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曝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江西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精神,加强各级河长巡河,全面履行巡河管河护河职责。严格督促各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形成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切实维护河湖健康。
(三)强化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现代旅游首位产业,培植壮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绿色工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公众绿色生活,推行生活方式低碳化、绿色化。
(四)强化项目建设。全力统筹推进雅溪河幸福河湖建设工作,继续谋划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深入推进河湖健康评价,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乡村生活垃圾定期收集和集中处理,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扎实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五)强化问题整治。持续推进以“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水库水环境”等为重点的整治行动,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强化问题整改落实。全面加强水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深化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健全河湖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河湖管理水平,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六)强化整改督导。进一步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对河道保洁、卫生整治、垃圾清理等工作全方位督查,对照上级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深入整治,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长效管理,落实牵头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对任务落实、整治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检查情况,对工作落实慢作为、不作为,甚至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个人,提请县级河长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按程序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