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为加快推动我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赣市府办字〔2023〕4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二、总体目标
2023-2025年,全县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2.22万亩,完成改造(含提升)低产油茶林0.87万亩;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设中寨乡黄竹龙村太坪垇油茶基地、罗坊村车角塘油茶基地、玉舍村油茶基地、龙源坝镇炉坑村龟形坑油茶基地、陂头镇太和村罗白土油茶基地、社迳乡江口村雷打埂油茶基地、大吉山镇马安村油茶基地、南迳镇古家营村油茶基地及城厢镇若坑林场油茶基地等9个高产稳产示范基地;打造全南县太坪垇、陂头镇清又亮及大吉山镇马安顺天茶油加工厂等3家茶油小作坊规范提升示范点,鼓励社迳乡江口村雷打埂油茶基地发展茶油洗发皂等“山谷良仓”品牌高值化油茶精深加工产品,提升油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建设中寨乡、陂头镇2个油茶产业示范乡镇;完善油茶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油茶科技推广服务队伍,实行技术人员定点包干技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责任制。

三、主要内容
(一)高产油茶林新造在郁闭度小于0.3(含0.3)或活立木亩均蓄积量小于3立方米的低产低效林地、采伐迹地、因火灾或病虫灾等形成的灾害林地等林业用地、低效茶园地,以及相对集中、折算面积不小于0.5亩(不少于30株)的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用地上,落实科学规划、高标准整地、良种壮苗、水肥管理和树体管理等关键措施而栽植的高产油茶林。(二)低产油茶林改造1.抚育改造(林龄12~50年)。对长期荒芜或经营管理粗放、亩均年产茶油低于10公斤(鲜茶鲜果166.7公斤),但有改造价值和经营前景的低产油茶林,开展成因诊断进行分类施策,通过砍杂、垦复、补植与截干等针对性技术措施实施的抚育改造。2.更新改造(林龄50年以上)。对立地条件较好,但林龄在50年以上、种质低劣、产量极低没有改造潜力的油茶低产林进行带状或全面更新改造的油茶林。具体措施参照新造油茶林技术措施。(三)未达产油茶林提升(林龄6~11年)进入结果盛产期、但因初植密度过大、良种混杂等原因连续两年茶油产量未达到预期目标的油茶林,通过密度调控、树体管理和良种更替等提升措施,使其充分释放高产潜力的油茶林。
四、惠民利企政策
对符合《江西省油茶资源高质量培育建设指南(修订)》要求的新造和低改提升油茶林,经乡(镇、场、公司)自查验收、县林业局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检查验收合格的,新造油茶项目补助1300元/亩(省级1000元/亩,市级100元/亩,县级200元/亩),即第一年补助奖补资金1000元/亩(省级奖补资金),第二、三年分别奖补150元/亩(市级50元/亩,县级100元/亩)低改项目补助省级奖补资金400元/亩;提升项目补助省级奖补资金200元/亩。在非林地种植或不符合高质量发展技术要求的新造油茶林,均不予申报奖补资金;力争建设1个茶油小作坊规范提升示范点,并对验收通过的示范点争取一次性15万元的市级奖补。
五、保障措施(一)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点帮扶和督导机制。实行县、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责任制,由县级分解任务至各乡镇。(二)鼓励规划利用造林地、低效茶园、低产人工商品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松材线虫病疫区采伐迹地、灾毁果园等发展油茶,推广在森林防火隔离带种植油茶。允许将坡度较缓、土层较厚、不易产生水土流失、适宜种植油茶的二级国家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依法依规调整为商品林,用于建设高标准油茶林。允许对天然林、公益林中的低产油茶林采取带状更新、高接换冠和品种更新等方式实施改造。支持火烧迹地优先种植油茶,将油茶作为造林绿化和义务植树的主要树种。支持利用房前屋后等四旁用地种植油茶,按照《江西省油茶资源高质量培育建设指南(修订)》折算面积。(三)对新造油茶林、茶油品牌宣传、油茶科技培训、种植示范等给予资金支持。(四)油茶生产实行政府组织引导、农户自主实施、公司(大户)承包经营、公司+农户(公司统一实施后分包农户经营等)合作社+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等多样化发展模式;鼓励以家庭农场、油茶庄园等形式经营油茶,鼓励专业化公司和种植大户、农户分片承包油茶林改造提升,优化油茶经营规模和形式。(五)各乡(镇、场、公司)上报油茶补助申请表时要按照流程做好申报工作,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自查后报县林业局,县林业局检查验收合格后上报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六)加强油茶生产督导考核,在油茶造林季节实行半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制度,并抄送各级林长,对排名靠后的乡(镇、场、公司)分管负责同志进行约谈。适时召开油茶生产工作推进会,现场考核评价油茶造林进度和质量,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将油茶生产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乡村全面振兴行动工作每季度排名通报和林长制综合考核内容。
解读机关:全南县林业局
解读人:办公室
政策咨询电话:0797-260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