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实现18年连涨
12月6日,小编从江西省民政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江西省逐步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建立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18年连涨。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32.6%、52.1%、33.3%、51.2%,180余万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五年来,江西省致力于健全覆盖城乡、均衡可及的养老服务网络。在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基本构建完成。在街道层面,每个街道和县城城关镇均建立了1所综合性养老机构;社区(小区)层面,已建成440余家社区嵌入式养老院、4400余个日间照料中心和2042个城市老年助餐点;而在家庭层面,累计建设了2.5万余张家庭养老床位,并完成了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在农村地区,县域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江西省全面推行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实现了一县一所集中照护机构的目标,使得1.6万余名特困失能老年人得到了专业照护。同时,通过优化乡镇敬老院资源配置,打造了377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显著改善了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此外,江西省还推行了“党建+互助养老服务”,使得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了86%的行政村,并利用腾退的农村小学等资源建设了653个“一老一小幸福院”,为农村“一老一小”提供了助餐、文体活动、精神慰藉等多元化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通过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了养老服务市场,并落实了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这使得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的养老机构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达到了51%,成为了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方面,江西省实施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程网办”“跨省通办”,并建立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相较于2020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分别提高了66.7%和42.8%,惠及了48.4万困难残疾人和48.9万重度残疾人。此外,江西省还推动了设区市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全覆盖,建成了137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为1万余人提供了服务。同时,为1.9万残疾人提供了居家照护、日间照料和机构托养服务。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方面,江西省共救助了6.4万人次,落户安置了1021人,实现了长期滞留人员“清零”、短期滞留人员“动态清零”。此外,江西省全面实施婚姻登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累计办理了3万余对跨区域婚姻登记。同时向37个单位共享了婚姻登记数据,实现了“赣服通”婚姻登记电子证照、婚育“一链办”服务。县级婚姻登记机关的婚姻家庭辅导室、结婚颁证厅已实现全覆盖,建立了85个室外颁证基地,并推动了15个婚姻登记机关进驻公园、景区。五年来,累计提供了30余万人次的颁证服务和近40万人次的辅导服务。
针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江西省通过助力653个“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协同打造了10788个关爱服务平台阵地,如儿童之家、“童心港湾”“童伴妈妈”“幼吾幼”等。2024年,机构养育孤儿、城乡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了每人每月1940元、1450元、1450元,相较于2020年分别提高了43.7%、52.6%、52.6%。在加强关爱帮扶方面,江西省持续实施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年行动,对18万人进行了精准摸排,并对梳理出来的1万余名监护缺失、家庭贫困、行为偏差的重点留守儿童实施了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结对帮扶。在加强心理关怀方面,江西省开展了重点儿童监护、心理“双评估”,实行了低中高风险分级管理,建立了2.8万余份心理关爱档案,结对帮扶了4万余人,关爱服务了20万人次儿童。